合歡山介於南投縣與花蓮縣的交界處,串連七座山脈(合歡主峰、合歡東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石門山、合歡尖山、石門北峰)組成合歡山群峰,其中前五座更名列台灣百岳之中。據說日據時期,日軍在此群聚慶祝「太魯閣征戰役」勝利,便稱此為「合歡」;或說是五條溪流的源頭(立霧溪、濁水溪、北港溪、合歡溪、畢祿溪),原叫「五港泉」而台語發音恰似日語的「合歡」就此得名。

合歡山剛好在中央山脈主脊的北段轉折處,屬南湖山系,由於幾乎沒有大山阻擋視線,又處於中央山脈的中段位置,天氣晴朗時,南可遠眺玉山山脈,北可遠觀雪山山脈,東則有中央山脈其他群山排成一列長陣,十分壯觀。

合歡山地質大部份是由堅硬或經過輕度變質的第三紀巨厚泥質沉積岩組成,此地質亞區的岩層曾被稱為中央山脈的硬頁岩和板岩帶或硬頁岩和板岩系。近年來更發現有罕見的冰河地形,成為許多學者、專家觀察台灣地理的最佳位置。

合歡山在日據時代以前,屬於泰雅族東賽德克亞族的生活範圍,當時在南投山區的賽德克亞族,因人口增加,生存競爭日益劇烈,因此在濁水溪上游的一支部落,便翻越奇萊群峰,向東進入當時未開發的花蓮,沿立霧溪流域聚居了一、二百年之久,直到20世紀初,才因日軍的攻伐而向山下遷徙。

合歡山四季景致分明,具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觀,春季有各種稀有植物、夏季的花卉與多種鳥類、秋季賞楓、冬天則因積雪最厚、最完整素有「雪鄉」之稱,是國人的賞雪勝地。只要開車便可到達的合歡山,無需沉重的行囊,堪稱是與人最親近的大山。


● 整理&撰稿:清境旅遊資訊網

● 攝影:葉瑞其(2004.07.24)